Free China: The Courage to Believe 自由中國: 有勇氣相信

顯示具有 建築呢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建築呢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絕處逢生




縫隙中的生命努力掙扎著
無法選擇在哪落地生根是他的宿命
與人類交手的結局當然是可悲的
那一條隙縫只會越來越大
而他的生命的可能性卻只會越來越小
最後無言的承受那破壞牆壁的污名...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參訪府都KIAN TIOK-台灣集合住宅未來預想圖



台灣住宅形式已經以商業化的方式簡化了人們對住宅空間適居性的反思
長久以來面對住宅開發的起始點總是頭低的不行
棒喝已經不足以敲醒被那怪獸所俘虜的熱情了

10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自己
那怕僅存的那麼一點點火花都不能讓他熄滅
有機會參訪府都KIAN TIOK建築展-台灣集合住宅未來預想圖
這樣的活動似乎又回到了那個純真年代
儘管作夢!!其餘的不用多想!!







呵!曾經告訴過業主一句話
『設計過程中的理想到最後能實現30%就已經偷笑了』
但往往因為各種因素
那理想的實踐度比上面的數字更低啊!
建築環境的包袱
經濟性的考量
施工困難度與施工者的能耐
等等....這些都是影響設計之初所構思的因素











回到『台灣集合住宅未來預想圖』
一個面向的觀察:
台灣居住者習慣被給予一種生活行為這件事情也投射到了設計者的身上
設計的內涵需要被看見
而被設計者的內涵卻只是單向的
無從瞭解集合住宅未來的使用者所想要的設計內涵
那設計只能是猜測
現在的集合住宅設計方式某種程度是這樣一種方式
由廣告公司的銷售端直接面對使用者而不是而設計端面對
如此所傳達的訊息以及非文字與圖面訊息的那部分將會不完整



一個指標可顯示出台灣集合住宅向錢看齊的力道
豪宅的揮霍無度!(不必點名了吧!)
建商給豪宅的定義就是大家長久被迫接受的那個樣貌
金碧輝煌、氣派豪奢.....
但有錢人的氣質真就是如此嗎?未必吧!
那樣的豪宅是貨品 賺錢的工具
而我們是幫兇!哈....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建商在反思這件事情了
目前台灣的集合住宅源頭還控制在建商手上
短時間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有那麼一天
集合住宅是有一群人共同購買一塊地
共同參與設計
共同參與建造
那就離未來的預想圖不遠了!







更多資訊:準建築人手札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鋼構之美



參觀案場並不僅止於完工後的樣貌
施工中的現場可以看的東西也很多
這次參觀了SRC的住宅大樓
為日後的設計作準備




照片中傳達了忙碌趕工中靜謐的一角
塞滿SCC混凝土後
在檢驗孔流出灰漿
無言地宣告本樓層的鋼結構已經準備好永遠封存
鋼柱上的粉筆字也將隨同施工袋移往上一個樓層

陽光是否依舊?
剪力釘的影子也無法回答!
在下一個陽光來臨時
或許已經包覆光彩外衣等待新主人的光臨
而支撐這金錢遊戲的主角
卻必須耐心等待
短則50年
才會有重見久違的陽光的機會....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台中七期房仲業奇觀



台中七期之兵家必爭之地
一棟大樓底下竟然有七家房仲業齊聚
可見七期的豪宅的規劃在一層是沒有店鋪的
好不容易有了一棟有店鋪
因同業之便
提早卡位
造成現在這樣的奇觀!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城市印象





高雄的純樸與午後陽光底下
建築市場沒有台北的浮誇也少了台中的粉味
北高雄新興的市中心逐漸形成
城市印象裡完全沒有了工業味
人文氣息多了
夜晚也變的阿挪多姿
拜都市設計審議之賜
住宅也妝點了淡淡光彩
姑且不論是好是壞
居住環境向公共性發展總是良性的


中間中央公園是農十六重劃區
也是將來市政府預定地
右側山腳下是美術館園區
再往南望去
左邊的長谷世貿中心、中間的85國際大樓、漢神百貨...
高雄數的出來的高層建築個個冒出頭來
過去幾年景氣好時就會看到處處塔吊揚重機林立
現在少了
不是景氣不好
是房子太多了....

台灣的房屋自有率與空屋率一直居高不下
若要蓋新的建築建商必須得絞盡腦汁端出牛肉吸引買氣
但如果舊建築利用率提高了
建築師的角色或許會有一些轉變
一直在觀察這樣的現象
建築師應該更貼近民眾來思考建築的可能性
而不是間接的為不知名的使用者來設計空殼

回歸建築專業
設計才有價值!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不是蛋糕的蛋糕...



建築人的夢想需要金主的奧援
是商品特質亦或是宿命?



每個想做出甚麼東西來的建築師都想要有蛋糕(具有表現力的個案)
而蛋糕並不容易尋找
等待或許是方法
但裝飾不是蛋糕的蛋糕也是一條證明自己有能力製作蛋糕的途徑

一般說來有機會展現設計者功力的建築在上下兩層
下層呢 三角小蛋糕
地小、資金不足卻有著不凡夢想的業主
這樣的案子需要設計者不計報酬的付出
讓成品為設計者發聲

上層呢 五層大蛋糕
地大資金豐
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個案
是有能力有名氣的設計者爭奪的對象
案子成功與否在於專業與創意
以上兩者都是蛋糕



目前我們吃的又是甚麼?
是麵包....
是最普通的波羅麵包
吃得飽又餓不死的白土司也是我們常常抱回家的物件
常在想...
那麵包其實加上肉鬆、火腿、巧克力...一樣是具變化的創意與巧思

事物本有自己的特性
忠於自我也能展現不凡的價值
發掘不同以往的可能性同樣會帶來無可限量的驚奇!






以上蛋糕都是毛巾做的.......
興隆毛巾觀光工廠




我家買了一條可愛的擦手巾....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內外之分


由內往外看的視角也是設計上的重點
試著從低一點的角度(態度)看事情或許有不一樣的結果

一般市場上的住宅案平面設計與立面設計似乎是分開的
常看到有設計師發廣告說能提供好幾個立面設計方案給業主選擇
進而提高定案率!
的確!市場個案定案的時間長短就是利基所在
但操作上把立面外包給"別人做"似乎有違建築師的格
也真有人這樣操作了
那是因為住宅以標準化設計進行
能動的皮層大概只剩30-100cm而已
就像穿衣服一樣
一件換過一件
甚至看到別人搭的不錯
也想自己搞一件來試試
這樣的案子是麵包
吃的"粗飽"的大麵包
若偶爾來一塊蛋糕.....
這蛋糕就應該不是用這樣的操作方式來進行了


市場個案的環境把建築、室內、景觀等都切的太碎了
一方面是有許多火花激盪另一方面是時間上的重疊
這些需要的是各設計單位的磨合
而屬於可以單打的設計個案(蛋糕)
其步調又跟市場的案子不同
最近穿梭在這種忽快忽慢的設計膠囊中
腦子的運動速度似乎有清淤除碳的效果


建築設計在一定規模以下或類型不同所出手的點也會不同
以使用者的空間使用強度來做設計是一個基準
太過強調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分野就會踩入誤區
使用強度如婦產科醫院(或診所)就會先從室內的理解開始
釐清使用習慣與空間需求
別懷疑!十個醫生有十種習慣
在一個基本的架構底下加入每個醫生的使用習慣與空間內容
而基本架構應該是建築師能提出的專業看法
其中包含複雜的土地與建築、消防法規的檢討
這樣由內而外的設計過程中
建築師必須不著痕跡的加入量體設計的變化
再來繼續外觀上創意與表現的地方
甚至景觀上對應到室內的部分都要先預留伏筆
完成架構性的規劃對後續的細部設計有助益
也不會因為室內設計師不同而影響太多


屬於業主的應該由業主提供其自行做功課的部分
屬於建築專業的部分不能成為業主的負擔
委託專業的用意是借重其專業協助解決問題
而不是反過來丟出更多的問題
但業主所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設計中的參考
甚至有些人會視為嚴重參考
以致設計上雖符合業主的需求但卻整體兜不起來....


這篇如果你覺得"霧煞煞"...沒關係!因為這是給需要的人看的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算是定了吧



努力了半年繞了一大圈終於看見曙光!
為了理想而戰的建築真是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力
在這個方案中累積了前三個方案的精華
前面的設計過程是不會白費的
我會找時間把前面的方案一個個拉出來見客
好好探討一下!

曾自認為有把握的設計類型卻也因這個案子而打破重練
建築依然是無止境的深邃
問題的解決方式永遠都不是只有一種
只是自己的能力能搞出幾種?
現實的壓力又能讓你搞出幾種?
就像考試時的快速設計
兩個小時內就要將設計定下來
接下去還有很多鴨子划水的工作要做
自己的設計理念如何與業主的觀念與需求做完美結合
是真實案子中最困難與花時間的部分

長久以來我們都在為somebody做設計
卻又不知somebody是何許人也
這好像比較屬於商品設計的範疇
其實嚴格說來建築並能不像商品一樣可以擺在商店裡待價而沽
而建築設計又與商品設計大異其趣
商品有個特色就是可以Re Design
根據其設計原意發展修改或復刻版
而建築卻是量身定做的單一設計
要解決的問題都需要複雜的溝通與協調才能完成
所以養成期在各行業中也都是數一數二的長

本案設計工作才完成20%
後續還有許多工作要細化
對於接了一個不賺錢的設計工作進公司感到有些過意不去
不過難免會有這樣的事情
想太多沒用!好好的完成未完成的工作才是首要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置之死地而後生

建築必須在現實與技術的層面下訴說理想
否則那只會讓心裡想的淪為空談
在操作自以為熟悉的議題時很難發現屬於自己不熟悉的部分
那需要火花的觸發方得以一窺其中奧妙


花了半年的設計
現在從頭再來一遍的現象大家稱之為翻案
這樣的翻案在於"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狀況底下硬是發生
說真的是好是壞已經不能用理性判斷了
或許就像某設計師說的
女人是感覺的動物
跟著感覺走也許是一條可行之道
從不認為這盤菜我不應該夾
這是我熟悉的味道
卻又食之不知其味
是觀念的枷鎖亦或是自信的反誤
我想發生了設計上的衝撞對設計者而言永遠是件好事


建築師或多或少活在自己的象牙塔裡
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為不特定的使用者提供庇護所那是強行為之
但若要依照使用者所想的一絲不差的呈現
在對照建築師所得的現實面下有如緣木求魚
這之間的"有效溝通"顯的相當重要
也是案子能否有盈餘的關鍵


使用者的非專業語言要轉譯成可用的建築語彙需要一段時間磨合
尤其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心中所想的伊甸園的業主
這就跟猜謎一樣
最怕的是業主的答案會跟著建築師的答案一起變化
伊甸園突然因為心情不好而變成了綠野仙蹤的場景
這是我碰過最棘手的狀況

可能需要談談業主之於建築師間的關係
業主對於建築師是握有主控權的一方
這其間所做的不管是對是錯的決定建築師均應接受並且執行
然後建築師概括承受這樣執行後所產生的種種後遺症
簡單的說"建築.....我不懂 我只是陳訴我的想法"
上面的這句話並沒有錯
問題會出在轉譯的過程中有沒有出錯
出錯了絕對是建築師的錯!
因為業主是相對非專業!

建築師之於業主的身份是建築專業者
不管哪行哪業要蓋房子都會先想到找建築師或設計師
常聽人家說一行騙一行
就是因為各專業間有落差
尤其像建築這種與其他行業落差很大的業種
產生為了工作順利或者更高獲利而將設計自圓其說的簡化
建築的語言會讓敏感者感受到趕鴨子上架型式的強迫推銷
這是其間工與酬不平衡所造成的現象
業主總是希望要馬而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最好連水都不要喝....
建築師總是將自認為最好的菜端上桌 再賣個好價錢


其實這是兩敗俱傷的合約!
立場
就是立場不同
各自對自己所站的地方設限
不願跨入對方的圈圈裡
那就看不到相互之間能體諒與退讓的部分
因為這部分...



大家永遠都不願說出口!!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職業貴賤的省思

在台灣或多或少自己都承受著自己的觀念所造成的惡果
在建築方面也有這樣的現象
有的業主跟我們抱怨
台灣現場的師傅做不出他要的品質
其實這不能完全怪師傅!
社會上對施工者的歸類是屬於下層工作者
這種思想普遍存在
他是做黑手的、他是做土水的....
職業的稱呼上都隱含著貴賤的觀念
而操作員變成工程師、繪圖者稱為施工圖設計師...等等
為了名稱嗎?其實是為了面子....
這種對職業上貴賤的區別相當微妙的存在社或當中
試想:自己擔任的工作並不受人尊敬時
他會負責任的將工作做好嗎?


傳統的工匠有師承制度
三年半、四年半出師才能獨當一面
人們對師傅這個稱呼會是帶有尊敬的意味
他對自己所做的東西是驕傲的
以不能砸自己的招牌的心態做好工作
現在工商社會凡是講快速、便宜...
還沒出師的工匠低價搶市
造成工地倫理大亂、工法也漸漸不受到正統的傳承
後果呢?就是大家所住的房子問題一推
同一間建設公司蓋的房子因為工地主任不同
所發包的小包不同、工班不同造成的品質差異相當大


年輕的設計師還沒學成就急於自行開業
畫的圖現場看不懂
還"不恥下問"的請教工頭"這該怎麼收頭?"
自己本分上的事情推給承作者
低價承接個案,劣幣逐良幣!
最慘的是業主
被當作是他累積錯誤經驗的實驗場
這樣的情況社會上也多見!
年輕人真的不能急
將自己準備好再單槍上戰場
對他人負責也是對自己所在位置的尊重


源頭細微的心態造成一些惡果大家都得自負
當然說這個並沒有自命清高
同樣的我也在這其中
但你我都可以改變這樣的心態
重視從上到下的所有參與其中的人


很多事實證明現代快速的東西並不見得比老東西耐看、好用
而且還會造成污染
目前大家不都是這樣承擔著先前因自己方便所造成現在的不便嗎?
古老的智慧源遠留長
若能夠改變自己的觀念
從各方面著手建立倫理與道德種種制度
大家都可能是受惠者!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建築設計這行業....

建築設計是老沈的行業
所謂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這句話對應在建築的行業中相當中肯
老早考上建築師也不見得是好事
我拿到這張紙的時候年資還不足以開業
但考驗可不會等你準備好了沒
一個接著一個來
起先是前輩會時不時的給考題
不是建築師嗎?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懂....
然後工地主任與工頭也會惦惦你的斤兩
滿嘴工地術語
看你的反應來判斷年資
說好聽是請教 說難聽是考試
一旦被認定實務經驗不足廠商的狐狸尾巴就露了出來
舉凡設計內容、工法應用、現場收頭、材料選定.....等等 他們都有意見
所有的項目只要對施工者有利就會壓著你一面倒
這對現場的設計落實非常不利

前幾年因為工作環境給了很大的考驗
所以累積的實務經驗也較為快速
現在碰到的業主已經不會有考試這回事了
但還是會有信任的磨合期
對於初次見面的業主來說
我的年紀還是比起他們心中想的建築師的形象還要小的多
到底看起來甚麼樣的年紀才是大家認為可以全權委託的建築師呢?

話雖說建築師的生命是從50歲開始
但在台灣淺碟型的市場、考試制度對年輕人設計生命的扼殺
入行門檻低的外行人領導內行人的詭異、公家制度的你大我小....
在在顯示建築師能撐到50歲然後發光發熱的寥寥可數
到那時候大概建築師自己也不畫圖了
每天醒來兩件事
告人與被告.... 哈!
是沒那麼慘啦!只是說明建築師賺不到幾個錢卻老跑法院也不是辦法
每天被設計以外的瑣事煩的沒時間沒心情作設計
建築師真不是人幹的!

之前跟業主討論到設計投資型學生宿舍的事情
還被笑!
甚麼東西被笑?
一間住宿單元我畫了業主要求的雙人房
而且很貼心的畫了兩張單人床

「這樣不行喔!現在學生同居沒人在睡單人床的啦!你沒聽過朋友要誠懇作夥嗎?」
喔...原來朋友要先睡一起喔....挖哩咧!

「不對不對!你想到哪去了?」

還在狐疑的我不知是哪裡聽錯了?
原來紅字的部分是台語發音
被這樣一攪
其實道出相當多的問題點
一來是現在學生的亂象 二來是年輕族群的雙關語
設計對於搞定這些問題沒有困難
但對於設計的代溝10年就夠久了
50歲時還能跟30歲的小伙子有同樣的流行感度嗎?
雖然我離50歲還有一段距離
但我已經開始在想這件事情了...

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與天搶地




看出甚麼端倪了沒有?

牙科診所大樓外頭設計了一個高掛在外牆的桶狀結構物
上頭鑲了一棵牙的形狀做為廣告
說實在的這個設計還真搶眼
尤其在大馬路上等紅燈時遠遠的就看得很清楚
但是職業病上身的我怎麼看都覺得怪

那個巨大的咚咚算是招牌嗎?
如果中間是空的
那共有四個樓層多了一間小房間
突出建築線的建築叫違章
如果它是一個廣告物
四個樓層的廣告物黏在7樓以上的位置
又突出建築物那麼多
到底安不安全啊?

雖然他做的沒那麼後現代
跟大樓爬上一隻大猩猩相比是小巫見大巫
但黏在上面的感覺就是有那麼一絲不安
結構物下方牆面已經流出一些鏽水
是可以研判應該是鋼結構鎖上去的
還蠻佩服設計師的膽量
設計衝擊的不只是法規層面的問題
連安全性都挑戰
這樣設計的底下紅磚道你敢不敢走咧?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醫療空間的尺度(一)

回想自己兒時在巷弄間玩耍的記憶片段
那樣嬉鬧的距離
電線杆高度
以及過往車輛的壓迫感
玩躲貓貓時跨過馬路時所跑的距離.....

在長大後「視界」中的物質彷彿一切都縮小了
再也躲不進去的車後小縫
再也藏不住大軀體的柱後
反思這一切的變化
除了物質身體的成長、視野變開闊...
最重要的是理解這個「視界」的心理變的不一樣了

為何要從頭說起?
尺度相應年齡的設計在我體驗這麼多公共空間中
似乎大家不太重視「小人」(日本稱小孩子叫「小人」)
我覺得這樣的稱呼可以涵蓋需要大人關切其生活起居的所有小朋友

舉個簡單的例子:
有些百貨公司他雖提供了媽媽們簡單照護BB的場所(也僅止於育嬰用品當層)
但在廁所的設計上為了美觀與清潔
很多沒有提供落地式的小便斗
以及小朋友用的洗手台
每次看到自己的小朋友趴在高高又濕濕的洗手台面上洗手
那種滋味....
想必來這裡的小朋友大概都是這樣洗手兼擦台面
能理解成他身高處於尷尬期所造成的不便嗎?

同樣的會有小朋友出入的公共空間中
我所設計的醫療空間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
所有接觸到人體的設計物件中幾乎都是為大人量身訂做
小朋友被迫提早接受大人的尺度
在他們的心理又作何感受?
因為聽不到抱怨所以也就不需要解決?
當小朋友慢吞吞的爬著為大人設計的樓梯
聽到走在前頭的「大人」對著下面艱難的移動小小身軀的「小人」喊
:「快點啦!」....
那「小人」不會抱怨設計者連個矮一些的扶手都不做給他
也不知道抱怨那符合法規限制的級高能不能再做小一點
只有那無辜的眼神.....
而我們卻都是做一些給「人家」檢查用又不知道到底好不好用的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

年齡小並不代表不用重視其為使用者!

再舉一個例子:
大家應該都有探嬰的經驗
把臉貼著玻璃看小BB
如果是探視第二胎
那第一胎的那個小小朋友會不會希望探視他的弟弟或妹妹呢?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因為那是他的親密家人
大家回想一下在那樣的玻璃高度他要怎麼看的到他的弟弟或妹妹?
答案應該是大人抱著他吧!
那能夠抱多久呢?一下下吧!因為手會酸.....

我在容婦產專科的探嬰空間設計了兼可讓「小人」站立其上的扶手
立於「落地玻璃」之後
改善了「小人」在地面上的視界及需要在嬰兒床之上的視界
不管他站在哪只要嬰兒室簾幕一開
整個場景與喜悅都同時映灑在嬰兒室外的探嬰空間....

回想那句謝醫師跟我說的話
猶言在耳:「我是生了小孩後才真正成為一位婦產科醫師的.....」

反觀自己
若我沒有小孩
我也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婦產科診所(醫院)的設計者
因為觀察終究只是觀察
真正實質的體驗才是空間設計之生命所在!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醫療空間的階級性

一段時間在婦產科這類醫療空間的沈浸
讓我有一些感想
婦產科是一個在醫療體系中相當特殊的一門
從在學的準醫師時就成了被嘲弄的對象
將來開業後依然是同儕中的話題人物
(整天跟女人打交道...諸如此類的女性笑話....)
在專業外似乎被認為是開業成本最高、風險也最高的醫療類別
因為賺再多的錢也禁不起一個準媽媽的閃失
所以不要單純的認為婦產科醫師賺太多錢了

婦產科醫療空間的設立
在我過去的經驗裡有兩案
正在進行的有一案
都是從零開始的建築(有些婦產科是選擇既有的房子改建)
除非你是女性
不然可能也僅止於陪與另一半去產檢
能夠允許進產房的院所不多
所以我們對私秘性極高的婦產科總是一知半解(設計而言)
那麼就來說說這種建築的背後
不要想歪了!絕對不是秘辛!

回到標題
台大城鄉所畢恆達教授所研究的性別空間
有些部分可以套用婦產科診所
但我要說的不是性別空間
而是衍生的階級空間
隨著一波波住宅飯店化、學生宿舍飯店式管理.....
婦產科也在5-6年前吹起了"五星風"
表面上看是一種生活素質的提升
對於生產這件事情的重視
但是!回頭想想
過去4-50年的生產方式為何
是在一般助產士的幫助下生產
所以只要遇到難產後果就不堪設想
時代進步了
醫療先進了
生產所發生的死亡率已將漸漸降低了
消費力的增加促使市場產生多樣化的商品
是的!當產婦的生產變成了商品
這種基本人權架構下的生產權被賦予商品特質的同時
就是空間階級化的開始

一種被默認的行為在延燒
在設計目前正在籌備的診所的同時
被業主點醒了一件事
就是生產是基本人權!!
前一陣子不是發生醫院距產婦於門外
產婦回到家卻臨盆而差點發生意外的事件
這些都體現出生產被過度商品化下的結果
試想!一個五星級的醫療院所
用的都是高級貨、住的都是舒適的高級套房
以孕婦的角度來看
如果他覺得消費不起這樣的生產成本
能不能有她與她的BB的落腳處?
或許她必須捨近求遠
選擇一家小診所生產
也可能再度發生需緊急生產卻被認為無力支付高額費用而被距於門外的事件

所以設計診所必須在各方面兼顧空間所體現出的性格
因為這樣的性格與醫院的經營模式會讓人有階級感
受到業主的感動在於此
即使是外籍新娘沒有生份證
即使是生產後會把小孩丟在這兒
都讓她進來....
以前設計的診所注重的是"空間醫療行為"
強調空間所帶給病人的舒適與愉悅感
空間光線所體現出的安定感....等等
這次我將重點放在空間的人性與人權上
所有進來診所的人都受到平等的對待.....
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
尤其細膩如婦產科診所更是如此
下次有機會再分享整個設計過程吧!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質感


↑P1 精度奇差的砌磚在中午的陽光下毫無遮掩的展示他的凹突有緻


材料質感在建築圖上的表達是抽象的
在形容表皮紋理的樣貌時需要有對應的經驗
圖面所表達的內容能夠符合未來完成後所設定的呈現方式
是經驗的累積也是功力之所在


表面材質對空間質感的掌控既全面且立即
第一眼就能體察其間紋理的變化與相應的空間屬性
細密與粗獷的材料能夠使用的地方有其侷限性
但不同屬性的材質間轉換與搭配
可以是自由的
是創作的
也是高難度的
往往設計一旦走到材質與色系就是考驗的開始....



↑P2 切割成磁磚大小的剖開石材舖貼成立體感極強的大面牆



↑P3 調子可以軟化但需靜待牆角的花朵


↑P4 不同屬性間的材質差異碰撞出火花


↑P5 刀鋒般的水刀石連陽光都切割出紋路


↑P6 細緻的洗宜蘭石在地上的感覺與在牆上的感覺似乎表情不同


↑P7 料理中原汁化原湯的理論用在同一石材兩種紋理中也相當恰當

強調高貴建材的高檔貨已漸行漸遠
取而代之的是空間質感
雖然建材的質感可以拉高建物的素質
但那都是單一面向的
就像人的氣質一樣
是一種散發出來的韻味
而不是只有鼻子高挺或髮型好看
走設計路線的優質建築已經開闢出一條審美大道
也漸漸獲得認同
這波景氣再上來時或許劣幣逐盡
更期待會有新的氣象!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中央衣櫃

長久以來台灣的住房普遍缺少儲藏室
過去曾思考過減少(透天類型)或縮小(大樓公寓類型)浴廁空間來增加其他空間的可能性
請參考-消失的空間
畢竟以空間的使用時數來說這些空間都應該精簡且以實用為主
如果有一個空間能兼具收納的複合性的功能
來改善從生活機能出發的使用習慣
空間的革命就會反向的引導市場趨於更人性化的考量

國外所設計的 Walk-in Closet 具有衣櫃與化妝整裝的功能
通常在國內有可能設計的位置是主臥室
傳統的大主臥室配置方式是臥室+衣櫥空間+書房
對於小家庭式的首購住宅來說
這些空間根本不可能同時存在一個空間內
大都是在臥房內設計貼壁式衣櫥或買成品衣櫃
為了兼具收納功能(因為沒有儲藏室)衣櫥的尺度甚至會加大
在每個房間內的衣櫥如果買現品還會發生尺寸不合於空間的窘境
甚至買太大(小)或做太大(小)而造成空間使用不良

這是一個突發奇想
設置一個中央式的衣櫥空間兼具儲藏室的功能
也可以將洗曬衣空間設計進來並做適當區隔
對於洗衣收衣疊衣都能就近處理
當季的衣物放在房間的小五斗櫃
其餘的大衣物或非當季的衣物全家統一收納於中央衣櫥
家中有女出長成的還可以與媽媽共用一些設備
例如大型全身著衣鏡、熨斗架...等
在裡頭也可以相互討論衣著的看法
私密的部分留在自己的房間即可
共用與共享空間的方式可以挪出儲藏室的空間
其他房間也會因為自己房內的衣櫥不見了而空間有所調配
空間變大了可能性就會無窮
若再配合衛浴空間的精簡
傳統的房型配置應該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樣不景氣的時期應該要有改變的勇氣
傳統的住屋模式能不能更好呢?
這些需求沒被聽見怎能期望建商提供更人性化的商品
之前聽到婆婆媽媽購屋時提到一些實際使用上會發生的問題
例如廚房後陽台的設置與使用情況、神明廳太短拜拜時跪著腳會跑出門外....
還說你們這些臭男生設計房子(建築師)蓋房子(建商)都不考慮婆婆媽媽
咳!基本的功課我相信設計者應該都有所理解
只是...到實際操作與建商的利益考量時絕非三言兩語說得清的....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窗的表情



「窗」是建築物呼吸的氣孔
也是居住者與外界取得聯繫的主要通道

他虛化於建築牆體卻又實化於內部空間
對於有形無形之「流體」的存取自有一套法則
不管您的心情如何總是依照您的意願所敞開

「窗」的身體可及性
只要它在身旁
就會給予人一種慰藉
一種視覺與感官的療養


高窗的安全感--流露光線的灑脫

地面橫窗的穩定性--透亮地板的光澤

垂直立窗的線性--增添建築立面的力道

水平橫窗的開闊--拉伸平面的視野

矮窗邊的窗前櫃--午後與陽光的邂逅

bed window的包覆--朝陽擁抱式的親吻

雙片推開窗的自在--探出頭風的彿面

天窗上的藍天--垂直宣洩的光瀑

整體大面落地窗的通透--十字人形光的震撼

巴掌大監獄田字厚窗--幽暗星球迷途

..........

「窗」的表情超乎想像....
在為您的建築開一扇窗前
請先將自己內心理想中的窗打開
讓實體的窗與您虛體的窗有所共鳴!
而後你與窗之間流動的就不只是光線了
因為它多了些氣息.....


你喜歡哪一種窗呢?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如果清水模變成標配....



雜誌上的案子
許多已經把清水模混凝土當成了搭配主建物的設計元素了
似乎有了技術後包裝成一種流行
五年前操作了第一個包含清水模元素的建築設計後
到現在對清水模混凝土這種材料有了新的體悟

以日本建築為參考的模式是否真的適合於目前台灣的工地?
雖然我們大多數的建築物都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
然表皮依舊以包覆其他材料為主
僅以水泥粉光的都會被當成沒預算的濫竽充數
拜日式清水模混凝土之賜
連普通模版所澆注的的樣式都可以被接受了
因為那是"清水模混凝土"!
所以水泥粉光也跟著復活
這是一種流行材料主導設計的遊戲
有人不削有人樂此不疲

混凝土建築施工誤差總是設計者與施工者間的夢魘
這是以往的基本概念
導入清水模混凝土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施工誤差從cm變成mm
對於動則3-5cm的傳統有著莫大的挑戰
這使得施工觀念上需要修正
現場工班也必須發展成專業團隊
一般模版工以目前的情況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但是預算有限的案場無法支撐專業團隊的施作
為了實現夢想只有實驗一途
成果如何也只能碰碰運氣了....

我們所處的環境所受的訓練所待的公司
除了少數幾個大型事務所外
幾乎沒有太多不同類型的案例經驗
從頭摸索的所在多有
經驗的交流成了事務所間競合關係下不可能的任務
會網路走論壇的大都是年輕一輩的
大家資歷經驗都很有限
紙上的設計不敢大拍胸脯保證施工沒問題
這就是我所困惑的地方
在部落格提供自己相關經驗希望能有更多的激盪
但大多數還是要我去找答案
我知道找答案也是一種學習
可是我更希望大家能提供自己的經驗互相參照
畢竟都是一種學習
這是無奈中不得不的辦法

建築是拿業主的錢玩自己的理想好像是不爭的事實
其中隱含著設計者的企圖
然而如果能對自己的專業用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
那個實驗的用意就會較為問心無愧了

...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