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在婦產科這類醫療空間的沈浸
讓我有一些感想
婦產科是一個在醫療體系中相當特殊的一門
從在學的準醫師時就成了被嘲弄的對象
將來開業後依然是同儕中的話題人物
(整天跟女人打交道...諸如此類的女性笑話....)
在專業外似乎被認為是開業成本最高、風險也最高的醫療類別
因為賺再多的錢也禁不起一個準媽媽的閃失
所以不要單純的認為婦產科醫師賺太多錢了
婦產科醫療空間的設立
在我過去的經驗裡有兩案
正在進行的有一案
都是從零開始的建築(有些婦產科是選擇既有的房子改建)
除非你是女性
不然可能也僅止於陪與另一半去產檢
能夠允許進產房的院所不多
所以我們對私秘性極高的婦產科總是一知半解(設計而言)
那麼就來說說這種建築的背後
不要想歪了!絕對不是秘辛!
回到標題
台大城鄉所畢恆達教授所研究的性別空間
有些部分可以套用婦產科診所
但我要說的不是性別空間
而是衍生的階級空間
隨著一波波住宅飯店化、學生宿舍飯店式管理.....
婦產科也在5-6年前吹起了"五星風"
表面上看是一種生活素質的提升
對於生產這件事情的重視
但是!回頭想想
過去4-50年的生產方式為何
是在一般助產士的幫助下生產
所以只要遇到難產後果就不堪設想
時代進步了
醫療先進了
生產所發生的死亡率已將漸漸降低了
消費力的增加促使市場產生多樣化的商品
是的!當產婦的生產變成了商品
這種基本人權架構下的生產權被賦予商品特質的同時
就是空間階級化的開始
一種被默認的行為在延燒
在設計目前正在籌備的診所的同時
被業主點醒了一件事
就是生產是基本人權!!
前一陣子不是發生醫院距產婦於門外
產婦回到家卻臨盆而差點發生意外的事件
這些都體現出生產被過度商品化下的結果
試想!一個五星級的醫療院所
用的都是高級貨、住的都是舒適的高級套房
以孕婦的角度來看
如果他覺得消費不起這樣的生產成本
能不能有她與她的BB的落腳處?
或許她必須捨近求遠
選擇一家小診所生產
也可能再度發生需緊急生產卻被認為無力支付高額費用而被距於門外的事件
所以設計診所必須在各方面兼顧空間所體現出的性格
因為這樣的性格與醫院的經營模式會讓人有階級感
受到業主的感動在於此
即使是外籍新娘沒有生份證
即使是生產後會把小孩丟在這兒
都讓她進來....
以前設計的診所注重的是"空間醫療行為"
強調空間所帶給病人的舒適與愉悅感
空間光線所體現出的安定感....等等
這次我將重點放在空間的人性與人權上
所有進來診所的人都受到平等的對待.....
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
尤其細膩如婦產科診所更是如此
下次有機會再分享整個設計過程吧!
8 意見:
借一下你的話....
強調空間所帶給病人的舒適與愉悅感
空間光線所體現出的安定感....等等
這次我將重點放在空間的人性與人權上
所有進來診所的人都受到平等的對待.....
生產的平權觀念,嗯,我看了很感動,
這個課題,值得我好好想想,謝謝!
位子大大:等下要還給我捏!.... (2009年4月24日 上午9:38)
泰爺大大:這個課題過去我也曾迷思過,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因為接觸的都是醫界人士,而且這群人都有某種程度的相互關係,雖然他們同屬一個體系與教育系統,但人本的東西各異!對於自己給病患的東西各有一方堅持,從他們身上我必須解讀出建築語言,把好的東西留下,分享給大家! (2009年4月24日 上午9:43)
這題目講的是你PCHome相簿的X婦產科醫院?
現在的年輕醫生不像以前的人自己開業,我爸爸的老鄰居有一家婦產科醫生,他兒子不接他爸爸的醫院,寧可在大醫院按時上下班。
我發現私人婦產科醫院跟美國差很多,像是老公不能進產房,小兒科醫生探視BB由婦產科醫生代替,沒有專門的麻醉師,...難怪美國生小孩貴的不得了!
joypeacehope :非也!過去的兩個案例是PCHome相簿內的沒錯,但這裡談的是新的個案,而且才剛開始,記不記得之前有篇文章叫「設計初擬」?是同一個案子,繞了一圈又回到我手上。
台灣的婦產科大概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是教學醫院或區域醫院級、第二是地區醫院或大型診所級、第三是小診所。你講的是屬於小診所,它除了診間外其他產房病房跟嬰兒室都沒有,而我所設計的都是屬於第二種,基本上一應俱全,有小兒科也有約聘麻醉師,婦科、產科醫師都有三個以上,也提供病房跟月子中心,這樣類型的硬體投資大概都要1億上下,年輕的婦產科醫師只能呆在第一或第二類,不然就自己設立第三類,在跟鄰近醫院或診所商借他所沒有的設施。這是台灣目前婦產科的生態。 (2009年4月24日 下午2:05)
以我以前辦理的例子,多是教學醫院及區域級醫院的婦幼大樓新建,當時院方辦理的態度,還是傾向於"效率的提升"、"舒適度的思考"為主,讓病人就診環境如何越來越舒適、便利...,主因還是因為同級醫院之間的競爭問題;此外,他們也重視周邊服務的提升(如引進7-11、星巴克、餐廳、高級藥局、麵包坊、精品店等Shopping設施),至於公家醫院的醫師及主管搶方位佳、視野好的空間,自然不在話下。
整體而言,好像一場錦上添花的遊戲,至於"就醫平權"這件事,在過程中,的確鮮少被提及。太多的患友的差異性,在集體、大量的流程中,被均質地"處理"掉了。這樣做到底好不好?我還在想。
泰爺大大:關於搶方位與視野我倒是對曾看過的一個案例,一般說來院長室一定是視野與景觀最好的地方,但使用率卻是最低的,這個案例把逃生用的救助袋設在院長室外的陽台上,這下可好了!真有需要用到時還可以撬開院長室參觀一下再往下跳呢!很多時候我們做設計有著盲點而不自知,就像一些政令宣導寫的只有自己看的懂,還推說民眾沒知識!業主的意見需要參酌但必須化為建築可使用的語言,直接翻譯照辦有時會造成遺憾。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是我做這類建築的最基本工,因為設計前兩棟診所時正好分別生了兩個小朋友,所以感觸相當深!所以特別用心對待建築使用與管理之於產婦間的關係,建築完成後還常回去走走看看,檢視當初設計與現在使用的落差以作為下次設計的參考。 (2009年4月27日 上午9:18)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