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上的案子
許多已經把清水模混凝土當成了搭配主建物的設計元素了
似乎有了技術後包裝成一種流行
五年前操作了第一個包含清水模元素的建築設計後
到現在對清水模混凝土這種材料有了新的體悟
以日本建築為參考的模式是否真的適合於目前台灣的工地?
雖然我們大多數的建築物都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
然表皮依舊以包覆其他材料為主
僅以水泥粉光的都會被當成沒預算的濫竽充數
拜日式清水模混凝土之賜
連普通模版所澆注的的樣式都可以被接受了
因為那是"清水模混凝土"!
所以水泥粉光也跟著復活
這是一種流行材料主導設計的遊戲
有人不削有人樂此不疲
混凝土建築施工誤差總是設計者與施工者間的夢魘
這是以往的基本概念
導入清水模混凝土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施工誤差從cm變成mm
對於動則3-5cm的傳統有著莫大的挑戰
這使得施工觀念上需要修正
現場工班也必須發展成專業團隊
一般模版工以目前的情況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但是預算有限的案場無法支撐專業團隊的施作
為了實現夢想只有實驗一途
成果如何也只能碰碰運氣了....
我們所處的環境所受的訓練所待的公司
除了少數幾個大型事務所外
幾乎沒有太多不同類型的案例經驗
從頭摸索的所在多有
經驗的交流成了事務所間競合關係下不可能的任務
會網路走論壇的大都是年輕一輩的
大家資歷經驗都很有限
紙上的設計不敢大拍胸脯保證施工沒問題
這就是我所困惑的地方
在部落格提供自己相關經驗希望能有更多的激盪
但大多數還是要我去找答案
我知道找答案也是一種學習
可是我更希望大家能提供自己的經驗互相參照
畢竟都是一種學習
這是無奈中不得不的辦法
建築是拿業主的錢玩自己的理想好像是不爭的事實
其中隱含著設計者的企圖
然而如果能對自己的專業用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
那個實驗的用意就會較為問心無愧了
7 意見:
慢慢的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清水模建築, 內湖 costco 附近有一個派出所, 中央大學內也有清水的正在施工, 模板工是必要慢慢的演化成專業木工, 不再是打鐵釘工...
我還是有被問到如果不請專業清水模的廠商該怎麼做?說實在的專業分工的社會建築師位於一個協調者的角色,要知道所有的細節不太可能除非每個案場都設計清水模,累積一定案量後會有更多資料,但關鍵還是在施工。我的想法是現階段清水模在整體營造環境還不甚成熟的情況下,不能依設計者的意志去主導實驗性的物件,除非業主同意,但往往業主都是處於被動告知情況下,對業主不甚公道。而專業分工一定會越來越細,建築師要學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 (2009年2月17日 下午5:13)
我不懂建築, 但喜歡看建築.
在台灣, 大大小小的房子貼上了各式各樣的磁磚, 真的稱不上好看...
清水模至少給我們另一種簡潔的感受,
但他也不是唯一,
我覺得只是水泥粉光上色的簡單建築也會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我有老美的concrete施工手冊, 他們有詳細的解說清水的兄弟: 混泥土磚牆, 他們的方法是用鋁模板, 成形後表面看起來就像是磚牆一樣整齊, 上些顏色就可以以假亂真了.. 而且鋁模扣起來又快又整齊, 可以用幾百次, 也不怕爆膜, 或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TO:本城男子
台灣的建築選擇使用磁磚來當防水與裝飾好像是一種經驗傳承,在外國人眼裡其實有些奇怪,曾有外國人說怎麼來到台灣看房子好像都進到廁所,可見他們對磁磚的使用範圍相對很小,使用沒有制式尺寸的材料現在越來越多了,像是石頭漆類的東西,磁磚用量應該漸漸縮小畢竟它並不環保。清水模確實有他獨特的魅力,跟水泥粉光一樣都得面對防水問題,設計上也需要用點力才不會造成未完工的假象。 (2009年2月18日 下午5:55)
TO:MIN
嘿!你真的很用功耶!有你這樣的業主也是一種幸福,那種東西在台灣是做在地上且使用的是紙模,水泥壓模成形的材料自由度很大,要壓什麼形端看模具是什麼,屬於便宜的材料,模具的東西必須有深層的市場才有開模的價值,台灣普遍屬於淺碟市場所以中小企業居多,過去有人開發飛模系統,用在重複性相當高的建築,整批模具吊上吊下的,但如果設計不一樣或是修改了就完蛋了,所以不試用台灣人喜歡亂改圖的習慣,我常說國情不同發展出的施工方式也都不同,台灣要進步的空間還很大! (2009年2月18日 下午6:05)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