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無奈
病人家屬的無助
醫護人員的無情
.......
一段曾經有過的家屬醫療經驗
回想起當時空間的位置、顏色、氣味與光線....
就連首屈一指的醫療院所仍然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等了一天一夜的2-3度燒傷病患
沒有半個醫生踏進病房一步
那樣的無助如同走廊上的昏暗光線焦急的亮不起來
就連雙開的防火門看起來都格外冰冷
時間就凍結在同一種場景的空間氛圍中
記憶中眼前的一切只剩白色與灰色....
業主對已逝的父親在ICU急救36小時的記憶
也勾起了我同是家屬所感受到的無奈
這兩件事的連結是討論置物吊櫃下置放推床的結果
同一家醫療院所
同一個記憶所連結的空間經驗
這是由使用者所出發、所接受的醫療行為背後形成的記憶中空間的型態
那樣的記憶既深且遠
全是因為哀傷.....
現在的我聽到"陳淑華的台灣歌"這張專輯時
就會回憶起大二在做小住宅模型的情景
同樣是空間記憶卻有不同的連結方式
那如果反過來呢?
由空間質感所提供的空間記憶
能在病患與家屬心中留下什麼樣的連結?
強調醫療流程的建築規劃總讓空間顯的冰冷
所以到醫療院所探病的經驗除了藥水味外還是藥水味
而
多一些人性的關懷
多一些人權的期待
多一些人際的關愛
......
被賦予尋求提供醫療行為與醫療空間的最佳平衡點
設計中需要有支撐骨架的靈魂
生命力在框線中要慢慢成形
期望空間的型態本身具有心理上的醫療作用
這是一個想碰觸又不得其門而入的課題
抽象的比空氣還要無形......
片段的思考
片段的記憶
形成的空間設計經驗
能對這些議題有多少的反饋
現在的我還在思索中
或許是我離那"晚成的建築師"年齡的門檻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吧!
4 意見:
所以...3D圖快交出來!
陳淑樺跟我是同時代的,好像好久好久沒再聽到她 http://web.ezpeer.com/cd/c243s184.html
醫生、護士、醫院給我的印象就像你描述的,建築空間若說美國,他們好像有財團還是給特別貸款,可以說蓋就蓋。至於醫療,都得先打電話預約掛號,去到診所也慢吞吞護士問你症狀,然後醫生才進來看你,需要得到醫生處方才能去要買藥,這流程與臺灣相差甚遠。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