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China: The Courage to Believe 自由中國: 有勇氣相信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醫療空間的尺度(一)

回想自己兒時在巷弄間玩耍的記憶片段
那樣嬉鬧的距離
電線杆高度
以及過往車輛的壓迫感
玩躲貓貓時跨過馬路時所跑的距離.....

在長大後「視界」中的物質彷彿一切都縮小了
再也躲不進去的車後小縫
再也藏不住大軀體的柱後
反思這一切的變化
除了物質身體的成長、視野變開闊...
最重要的是理解這個「視界」的心理變的不一樣了

為何要從頭說起?
尺度相應年齡的設計在我體驗這麼多公共空間中
似乎大家不太重視「小人」(日本稱小孩子叫「小人」)
我覺得這樣的稱呼可以涵蓋需要大人關切其生活起居的所有小朋友

舉個簡單的例子:
有些百貨公司他雖提供了媽媽們簡單照護BB的場所(也僅止於育嬰用品當層)
但在廁所的設計上為了美觀與清潔
很多沒有提供落地式的小便斗
以及小朋友用的洗手台
每次看到自己的小朋友趴在高高又濕濕的洗手台面上洗手
那種滋味....
想必來這裡的小朋友大概都是這樣洗手兼擦台面
能理解成他身高處於尷尬期所造成的不便嗎?

同樣的會有小朋友出入的公共空間中
我所設計的醫療空間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
所有接觸到人體的設計物件中幾乎都是為大人量身訂做
小朋友被迫提早接受大人的尺度
在他們的心理又作何感受?
因為聽不到抱怨所以也就不需要解決?
當小朋友慢吞吞的爬著為大人設計的樓梯
聽到走在前頭的「大人」對著下面艱難的移動小小身軀的「小人」喊
:「快點啦!」....
那「小人」不會抱怨設計者連個矮一些的扶手都不做給他
也不知道抱怨那符合法規限制的級高能不能再做小一點
只有那無辜的眼神.....
而我們卻都是做一些給「人家」檢查用又不知道到底好不好用的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

年齡小並不代表不用重視其為使用者!

再舉一個例子:
大家應該都有探嬰的經驗
把臉貼著玻璃看小BB
如果是探視第二胎
那第一胎的那個小小朋友會不會希望探視他的弟弟或妹妹呢?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因為那是他的親密家人
大家回想一下在那樣的玻璃高度他要怎麼看的到他的弟弟或妹妹?
答案應該是大人抱著他吧!
那能夠抱多久呢?一下下吧!因為手會酸.....

我在容婦產專科的探嬰空間設計了兼可讓「小人」站立其上的扶手
立於「落地玻璃」之後
改善了「小人」在地面上的視界及需要在嬰兒床之上的視界
不管他站在哪只要嬰兒室簾幕一開
整個場景與喜悅都同時映灑在嬰兒室外的探嬰空間....

回想那句謝醫師跟我說的話
猶言在耳:「我是生了小孩後才真正成為一位婦產科醫師的.....」

反觀自己
若我沒有小孩
我也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婦產科診所(醫院)的設計者
因為觀察終究只是觀察
真正實質的體驗才是空間設計之生命所在!

6 意見:

一壘手 提到...

這細膩的觀察是詩意蘊藏的地方
把人適當地放進去 空間轉變成了場所

joypeacehope 提到...

有小孩之後,的確才知道為他們著想! 但建築師當學生的時候,老師有提到這些給小人人還有殘障的基本考慮?比較大的地方像機場一定是國際化,高低飲水機,小人用洗手台好像購物中心才有,美國公共地方一定有一間廁所給媽媽帶小孩又有BB 用這間外面寫著「Family」.

位子 提到...

簽到...

...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